近年来,果冻传媒制片厂凭借一系列风格鲜明、题材大胆的作品在影视行业异军突起。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新兴影视制作公司,以其独特的选题视角和年轻化的叙事风格,迅速在90后、00后观众群体中积累了大量忠实粉丝。从最初的小成本网剧到如今的现象级影视作品,果冻传媒不仅打破了传统影视制作的条条框框,更开创了'青春疼痛美学'这一全新影视风格。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家'最懂年轻人'的制片厂,剖析其成功背后的创意密码与运营策略。
一、从'小作坊'到行业黑马的崛起之路

果冻传媒的创始人团队最初只是几个怀揣电影梦的年轻人,在2015年凭借一部成本仅50万的校园网剧《青春不散场》意外走红。这部作品以真实的高考故事为蓝本,采用伪纪录片形式拍摄,开创了国内'沉浸式青春剧'的先河。随后几年,公司陆续推出《北漂爱情故事》《我的室友是AI》等话题作品,逐渐形成'小切口、大共鸣'的创作特色。2020年获得B轮融资后,果冻传媒开始尝试大银幕制作,其首部电影《电子羊会梦见仿生人吗》入围戛纳电影节'一种关注'单元,标志着其正式跻身专业制片厂行列。
二、'果冻式美学'的三大创作密码
1. 题材锐度:专注Z世代关注的边缘话题,如社交恐惧、职场PUA、虚拟恋爱等;2. 视觉语言:采用高饱和色调与超现实主义场景结合,形成独特的'糖果色赛博朋克'风格;3. 叙事革新:首创'多线并进+观众互动'的剧集结构,如在《记忆迷宫》中让观众投票决定剧情走向。这种前卫的创作理念既带来争议也收获追捧,豆瓣上关于其作品'过于先锋还是引领潮流'的讨论持续高热。
三、工业化生产体系下的创意保鲜
与传统影视公司不同,果冻传媒建立了独特的'细胞工作室'制度:将200余人的创作团队划分为15个独立工作室,每个工作室拥有选题自主权,通过内部竞标获得制作资源。同时设立'创意银行'平台,任何员工都可提交故事创意,被采纳者可获得项目分红。这种扁平化管理模式催生了《元宇宙恋人》《垃圾分类爱情故事》等脑洞大开的作品,但也面临质量把控的挑战。2023年建立的'新人导演孵化计划',更展现出其培养新生代电影人的野心。
四、争议与突破:流量时代的创作困境
随着商业成功接踵而至,果冻传媒也陷入'形式大于内容'的质疑。影评人指出其部分作品存在'为话题而话题'的倾向,如《直播自杀计划》就因涉及敏感题材引发广泛争议。对此,制片厂艺术总监林夏在采访中回应:'我们宁愿做不完美的创新者,也不当安全的跟随者。'值得注意的是,该公司近年开始尝试与传统影视机构合作,如与国家话剧院联合制作的《敦煌数字供养人》,显示出拓展创作维度的努力。
果冻传媒制片厂的崛起轨迹,折射出中国影视行业新势力的成长逻辑。在流量至上的环境中,它既保持了青年文化的锐度,又逐步建立起专业化的制作体系。其成功经验表明:精准的受众洞察、差异化的视觉表达、灵活的组织架构,是新媒体时代影视制胜的关键。未来,如何在商业性与艺术性、先锋性与普世性之间找到平衡点,将是这家年轻公司面临的核心课题。对于行业观察者而言,果冻传媒的每一个新动作,都值得持续关注。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