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字经》开篇'人之初,性本善'六个字,引发了持续千年的哲学思辨。这句流传600多年的蒙学经典,既是儒家性善论的浓缩表达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基本认知框架。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,婴儿在18个月大时就会表现出帮助他人的行为,这为'性善论'提供了科学佐证。但与此同时,霍布斯'人对人是狼'的西方观点也在不断提醒我们人性中的阴暗面。理解'人之初'的深层含义,不仅关乎教育理念的选择,更是认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切入点。

回望'人之初'的千年之辩,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没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。现代科学证实,人类既具有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,也存在着利己的生存本能。重要的或许不是争论本性善恶,而是理解人性中这种张力存在的必然性,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有智慧的教育体系和社会制度。正如杜威所言:'教育的任务不是压制本性,而是引导本性的发展。'在这个意义上,重新解读'人之初',实则是寻找文明存续的深层密码。

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